原标题:石家庄小伙17岁创办公益组织,6年时间坚持做这件事……
这个暑假,由“爱在行动”爱心公益组织发起组织的暑期公益支教活动,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8所小学同步开展,远及新疆、云南、贵州等地。这是以22岁杨璐瑶为首的数百名志愿者坚持的第6个年头。17岁创办公益组织,从农村走出的杨璐瑶深有体会:支教的意义不仅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更在于给这些孩子一个开阔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未来”。
志愿者们奔走在山路上。
1
17岁发起创办公益组织
22岁的杨璐瑶,2018年毕业于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上大学时开始创业,如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虽然年纪不大,杨璐瑶做公益却已有6年时间。在他17岁还上高二时,就发起创立了“爱在行动”爱心公益组织,如今这个公益组织已有五六百名在册志愿者。
杨璐瑶的家乡是国家级贫困县赞皇县。他生于1997年,家里条件不好,有一年是靠爱心人士的资助才能继续学业。从小他就看过那些穿着红马甲、带着米面油的人来看望贫困家庭。他当时不清楚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只模糊地知道:他们做的是好事。
15岁,正上初中的杨璐瑶跟着一群“红马甲”去了一趟许亭乡。那一趟,一个画面深深地印在这个少年的脑海中: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穿得破破烂烂,在简陋的家里做饭给自己吃。小女孩的父母都不在了,她不去上学,也没去福利院,就这样每天自己照顾自己。
杨璐瑶的心被触动了。从那以后,他开始留意各种公益组织,参加他们的活动。后来他萌生了自己创办公益组织的想法。彼时,杨璐瑶正在元氏县上高中。虽然学业繁重,他还是克服困难,迈开了第一步。担任学校外联部主席的他认识了很多爱心商家,这些商家成了第一批志愿者。2014年高二下学期,17岁的杨璐瑶和一些爱心人士一起,创办了“爱在行动”爱心公益组织。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帮助更多的人。
2
6年支教点遍及11个省、自治区
杨璐瑶上大学那几年,“爱在行动”的活动形成了一周走访、一周慰问的惯例,团队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一个高中生牵头发起的公益组织,为什么能迅速成长?杨璐瑶说,社会上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因而公益组织的“生长”有肥厚的土壤。而“爱在行动”非常透明,爱心人士的捐赠,每一分钱的去向都及时公开,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去献爱心时交通完全自理,有时要在老乡家吃饭,每人也是AA制交钱。到2016年时,“爱在行动”形成了助学、助老、圆梦行动、支教四大项内容。
给孩子们认真上课。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杨璐瑶和志愿者们注意到,需要物质帮扶的贫困户越来越少了,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却依然匮乏。因此,他们把重点转移到了支教上。2014年,一位志愿者向他们介绍了赞皇县院头镇南峪村小学的情况,于是这所学校成了“爱在行动”的第一个支教点。当年,“爱在行动”联合河北师范大学组成支教队伍来到南峪村小学支教,支教结束时,校长就问:“明年能不能还来?”于是,“爱在行动”此后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到南峪村小学支教,今年已是第六年。
支教的同时,“爱在行动”联系爱心企业,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房屋翻修、校园硬化、捐赠桌椅和电脑、打印机等,甚至整体更换了老化的线路。不管在教学还是在硬件设施上,南峪村小学如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走访慰问贫困家庭。
以南峪村小学为起点,“爱在行动”的支教活动迅速扩容,并走向省外。“有外地的学生在石家庄上学,希望我们能去他的家乡支教,我们就去联系、考察,确定后就派出支教队伍。”杨璐瑶说,2017年,“爱在行动”连续第4年组织支教活动时,首次组织23名志愿者前往2600公里外的四川省国家级重度贫困县大凉山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贵州省三都县等地开展公益支教活动,拉开了“爱在行动”跨省支教的大幕。
如今,“爱在行动”的支教活动遍及了11个省、自治区,38个县,42个行政村,42所教学点。先后组织了106个支教分队,有1272名志愿者参与支教。
3
2万字的支教方案 历经半年“出炉”
在杨璐瑶的办公桌上,有一份《2019暑期支教方案》,方案有50多页、两万余字,包括招募通知、支教报名条件、教学课程、注意事项、支教管理制度、支教志愿者守则、志愿者协议书、对农村教育的误解等20多项内容。
方案对志愿者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单是支教管理制度、志愿者守则等,加起来就有144条之多,事无巨细都有要求,堪称“最严支教规定”详情戳链接↓
“00后”大学生山村支教!给孩子们打开了窥探世界的窗口
从这份2万多字的方案就能看出,这个公益组织不是玩噱头,而是真正踏实地给贫困地区孩子来帮忙。因为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不可能考虑得如此详尽。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制度?杨璐瑶说,第一年组织支教时处处碰壁,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大家就总结经验教训,把遇到的问题和相关内容一条条记录下来,还去村民家走访,最后用了近半年时间,历经无数次修改,才出台了最终方案。
“要求这么多,是为了保证支教老师的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任务,还不能给当地添麻烦。”杨璐瑶说。
在这份方案规范下的支教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更多课程,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参加支教的不仅有高校团队,也有以个人身份参加的爱心人士。今年暑假就有100多人报名,但通过前期考核的只有20多人。因为支教点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为公平起见,这些爱心人士被分配到哪个支教点,要抓阄来决定。
4
支教后那些山里孩子的性格更开朗了
22岁的杨璐瑶,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沉稳和干练。在他的大学老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胡玲玲眼中,杨璐瑶独立、踏实、有想法,最重要的是非常能吃苦,非常执着。“杨璐瑶对公益事业的倾心付出,感染了我们系很多师生”。
- 6年公益路,杨璐瑶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用最朴实的话语,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如何评价在南峪村小学6年的支教活动?
杨璐瑶(以下简称杨):这6年,在团队和广大志愿者不断努力下,支教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少。6年来,变化最大的是南峪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去时,孩子们都不敢跟外人说话,低着头,声音很小。现在,这里的孩子们特别热情,大老远就跟你打招呼。他们变得活泼开朗了,这是最明显的变化,也是让我们最骄傲的地方。
记:你怎样看待支教这件事?
杨:支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艺术知识文化素养,更在于让那里的孩子们开阔视野,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未来”。
支教的志愿者们心甘情愿去贫困地区受罪,甚至还得自己花钱,他们都很伟大。支教是年轻人共同的责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到大山深处去感受支教生活,这也是对自己的锻炼,是难忘的人生回忆。2016年暑假,“7·19”洪灾也波及到了南峪村。当时,洪水齐腰深,学校后山发生了滑坡,南峪村的乡亲们把志愿者接到山下,让这些大学生住到自己家里。撤离那天,村里找了一辆铲车,志愿者们坐在铲车的斗里,被送出来。这件事让我明白,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记:你如何理解公益?
杨: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原本可以不那么去做。这个世界好人很多,大家伸出手来帮助你,而很可能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文/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苗静 南开宇
编辑 蓓蓓 责编 卡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