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养一结合 感觉“都挺好”
李甘娜老人(左)正在弹钢琴。
老人在康复治疗师的带领下做健脑操。
通过养护看护系统,护理人员能够随时看到老人的情况。
老年公寓的护工在为老人修剪指甲。
医养结合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问题。医养结合的真正目标应该是给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引导老年人日常养成健康习惯;病时获得方便、及时地治疗;病后生活有尊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养结合还任重道远。
什么才是医养结合的内涵?
不久前,全国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山东行来到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这是一家集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科研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建养老服务机构,虽然还在试运营阶段,却已经成了当地老人向往的养老去处。
85岁的退休教师李甘娜是第一批入住这里的老人。从去年6月起,得知医养中心即将建成,她就多次打来电话咨询。为了能够“眼见为实”,她还专门打车穿越整个市区实地考察。依山傍水的环境,舒适的内部设计,丰富的配套设施,让李阿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
泰山医养中心一期工程占地120亩,建筑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000张,共有9栋单体楼。未来,中心的规划床位将达到2000张,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建成标准,在全国养老机构中都是首屈一指。
在这里住了半年,李阿姨认识了新朋友,还学会了弹钢琴。为了丰富入住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医养中心推出了“文化养老”,举办各种联欢会、请来专业老师上音乐课、书画课,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相比这些,最吸引李阿姨的是,这家医养中心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是三甲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的二级独立法人单位。依托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医养中心医疗部开设了急诊、综合内外科门诊、康复科、老年科、五官科等多个门诊科室,可以满足老人的日常需要。而且,医养中心还建有开放式ICU,为病情较重、需要长期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好山好水、政府投资,还有三甲医院提供支持,这家医养中心堪称是医养结合的一个理想样本。
然而,医养结合,关键是一个“合”字。医养结合,不仅仅是物理结合,还需要形成体制机制、参与力量、科技支持等多种合力。
还应该看到的是,医养结合的“医”的内涵不仅是医疗,还是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重点是长期照护。医养结合的本质,是服务的结合。
养老社区需要什么样的医院?
把目光放回北京,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范例。泰康之家医养社区通过“一家社区、一家医院”的形式,在全国布局了15家养老社区,并都配建有康复医院,以此来实现医疗与养老的紧密结合。
养老社区配建医院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建康复医院?泰康之家燕园社区负责人葛明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的疾病谱系正逐步改变,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更高。因此,要从“以疾病治疗为核心”向“以健康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他指出,养老社区需要的是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服务。具体来说,一是把康复的现代医学和中医的传统医学运用到活力生活和长期照护的各个阶段;二是有好的医疗急救保障和有效转诊;三是有针对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体系。
据了解,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采用国际标准,以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为重点学科,设置康复医学中心、老年医学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针对老年慢性病人群,他们通过规范诊疗、膳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健康监测等,实现对慢性病的管理。
除此之外,针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特殊慢性病老年群体,照护团队按照国际失智分期护理的概念,制定分级照护计划,根据老人的残存能力,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化地保障失智老人及家属的生活品质。
需要看到的是,医养结合并不是只有配建医院一种形式。葛明介绍,养老机构还可以通过“医养合作”的形式,与周边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比如,医院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保健等服务,建立康复病床、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医疗绿色通道,确保患病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中小机构可否向医院“借医生”?
相比大型的养老机构,中小机构的医养结合更应当引起关注。
石景山春晖颐老年公寓是一家拥有22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养老院,五里坨街道的养老照料中心也设在这里。在护理人员悉心的照顾下,老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就连过年也不愿意回家。
88岁的高文哲老人在老年公寓住了三年。老人的房间里有从家里搬来的衣柜、书桌,茶几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报纸,还摆着一盆插花,俨然是个温馨的小家。“这里环境好,空气好,你看旁边就是山。”高阿姨说,她一天能走八千步,平时做做手工、打打台球,充实得很。“未来这里可能要建一座三甲医院,这样就更方便了。”
高阿姨说,她最认可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她说,住在这里的老人大多都有慢性病,每天都要吃药。但是,有的老人因为身体原因,经常忘了剂量。所以,老人的药品都是由护士站统一管理,每天按时按量发放。
在春晖颐老年公寓,医药柜占了护士站的大半个墙面,老人们的药品被分装成一个个小盒,上面标注了名字、房间号。此外,每个楼层还有一个值班室,通过“养护看护系统”,护理人员能够随时看到老人的情况。养老公寓负责人闫景介绍,他们与周边的一家医院合作,每周都会有医生来为老人做针灸。每年,社区医院的医生还会为老人做体检。
“老人选择养老机构都很在意医养结合。”闫景介绍,住在这里的将近160位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失能失智老人,医疗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她坦言,养老公寓的护士只能处理些小问题,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就需要送到首钢医院或者京煤集团总医院。甚至连老人更换尿管,都必须要到医院去做。
“申请医疗资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持。”她表示,没有医生很不方便,有老人曾要求设置医生岗位。但是对于中小机构而言,如果设置了独立的医务室、药房,就会面临工作量小的尴尬境地。
“老人都怕病。但只要有医生在,老人也就安心了。”闫景说,与中小机构自办医务室相比,她更希望能够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由医院派专业的医疗团队进驻,这样既能减轻养老机构的压力,又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本报记者 王琪鹏 刘琳
实习生王淑菲 文并摄
责任编辑:向勤如(EN00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