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五归与齐白石的山水精力

2020-04-13 14:23:41  阅读:9583+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艺术品》期刊 | 日子

“五出五归”与齐白石的山水精力 | 【艺术品·日子】

文/刘垚梦

1882 年,二十岁的齐白石仍是湖南湘潭星斗塘的一个不知名的学徒木匠,因在顾主家初识乾隆年间刻印的彩色《芥子园画谱》,才敞开了习画山水的进程。又过了20 年,直到1902 年,四十岁的齐白石才有时机走出湘潭老家,将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亲眼所见化为“胸中丘壑”,制作成一幅幅独具立异的山水画卷。“身即山川而取之”,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意为画家只要在对天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中,才干领会六合万物独有的样貌与情味,将“物象国际”转换为“心象国际”,并终究执行于翰墨纸端。假设没有“五出五归”,齐白石或许终身都只是一位游走于湘潭邻近专为老乡作画的当地画家。假设没有“五出五归”,我国现代画坛注定短少一位传奇式的艺术大师。

一、五出五归 写生山水

从1902 年至1909 年,齐白石阅历了人生重要的“五出五归”时期。在“五出五归”的八年间,齐白石行进了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华山、崇山、庐山、阳朔等山水,脚印遍及陕西、河北、江西、广西、广东、江苏六省,最远抵达越南国境。齐白石在《门人杨泊庐临逾余借山图十余开,求题记》诗中云:“五十六图半全国,吾贤得仿十之三。剩水残山真方位, 运营与俗异成酸。”在“五出五归”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齐白石将亲眼所见之奇峰妙景以及四十岁曾经在家园一带的景色写生拾掇其间,共56 幅小画,汇集成“借山吟馆图”,也叫“借山图卷”,这是他早年发明山水的代表之作。齐白石曾说:“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意思就是对山川写生愈多,在山水画的发明上愈能画出神妙的著作。从《借山图册》里的几幅代表作中,便可见出齐白石前期山水画的共同审美意蕴。

1. 一出一归:湖南—洞庭看日图

1902 年,齐白石已是湖南湘潭一带有名的画家和五个孩子的父亲,他从未出过远门,仅交游于湘潭邻近为人作画,得到一点润资便拿回家去,赡养老亲,育婴妻子。齐白石“不期望发什么财,只图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余愿已足;并不作远游之想”。唯见友人郭葆生发来长信劝说,才坚决了齐白石敞开远游之门的决计:

不管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调查,方能得其间之真理。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画但知描画前人名作、或画册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装点,则不得要领,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只能常作远游,视野既宽广,心境亦舒展,辅以颖敏之天分,深邃之学力,其所造就,将天边矣,较之株守家园,故步自封者,诚不行以道里计也。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发明。

1902 年秋10 月,四十岁的齐白石在友人夏午诒的约请下从湘潭启航北上,远游至西安,去教夏午诒的如夫人姚无双学画,这段“一出一归”的旅程敞开了齐白石山水画发明的新生计。那时水陆交通都很不方便,但却在困难绵长的旅途中为齐白石增添了不少作画的时机。也正是对沿途奇景的调查和描画中,使齐白石理解了前人的画谱、造就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行途中,齐白石路过湖南北部的瑰丽山水洞庭湖,便绘下《洞庭看日图》,日后收入《借山吟馆图卷》中。齐白石还为此图赋诗一首,表达了四十余岁人生与绚丽山水交叠时的异样心境:“往余过洞庭,鲫鱼下江嚇。浪高舟欲埋,雾重湖光没。雾中东望一帆轻,帆腰日出如铜钲。举篙敲钲复停手,窃恐蛟龙闻欲惊。湘君驾云来,笑我清狂客。请博今宵欢,同看长圆月。回忆二十年,烟霞在胸膈。君山初识余,头还未全白。”

八百里洞庭水域寥廓,洪水滔天,湖中还有一闻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景色俊美反常。齐白石在《洞庭看日图》的右上角以极端放逸的笔触描绘出稠密的苍云。云天之上,一轮红日从云雾的遮盖中挣脱而出,显露出鲜亮的朱红。中景中,齐白石以平远的构图和墨绿、赭黄描绘出四面环水、苍翠峻拔的君山,表现出唐代诗人刘禹锡“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空灵意境。加之山上孤立的屋舍,更显得人迹寂寥。近景中,齐白石以精约的笔触描画了一只行游的孤舟,在画面大面积留白构成的浩渺烟波间悠然前行。

2.陕西—华山图

西安并非是齐白石“一出一归”的结尾。1903 年春3 月,在西安只住了三个月的齐白石跟从要进京寻求差事的夏午诒持续前往北京,这就是齐白石“一出一归”的第二段旅程。齐白石谢绝了樊樊山想要向慈禧太后引荐他做内廷供奉的善意,由于他不肯接近官场,“只想卖卖画,刻刻印章,凭着这一双劳累的手,积储得三二千两银子,带回家去,够(我)终身吃喝,也就称心如意了”。

在从西安赴北京的途中,路过华阴县,齐白石登上万岁楼,面临华山,看个尽兴。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景色之美,谓齐白石生平所仅见。齐白石见华山山势陡立,像刀削相同,所以画了一幅《华山图》。齐白石在《画华岳图题句》中写道:“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没有消。立刻惯为山描写,三峰如削笔如刀。”

五岳之一的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全国第一山”的说法。东、西、南、北、中,五峰异常,各具特色,尤其是南峰“落雁”、东峰“向阳”、西峰“莲花”,在地理方位上呈三峰鼎峙,被誉为“天外三峰”。在《华山图》中,齐白石以浓墨描画出华山三峰坚持、峻峭奇险的气势,再以百转千回的细线,勾勒出浩荡黄河的滚滚波澜。此画意境正如唐代诗人卫光一在《经太华》诗中所云“势飞白云外, 影倒黄河里”的意境一般,天然国际里的各式各样被齐白石的翰墨高度归纳提高为“三山”与“万水”。

3. 二出二归:江西—滕王阁图

1904 年春,王湘绮约齐白石和张仲飏同游南昌, 这是齐白石“二出二归”远游江西的旅程。过九江,游庐山,到了南昌,齐白石住在教师王湘绮寓所中,并常去滕王阁、百花洲等名胜旅游。齐白石在《滕王阁并序》中写道:“甲辰春,余侍湘绮师游庐山。秋七月,湘绮于南昌邸舍招诸弟子联句。湘绮师首唱云:‘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挥笔难忘旧梦踪,滕王阁上坐春风。西山南浦今无恙,不见联诗青丝翁。”

坐落于南昌赣江东岸的滕王阁被誉为江南三台甫楼之一,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在《滕王阁图》中,齐白石对画面的构图规划非常共同,他以空中俯视的视角,截取近景中滕王阁飞檐向上的屋脊。中景中的坡岸和林木以赭黄和墨绿描绘,坡岸向江中延伸,林木稀稀疏疏。前景中的巍巍群山料峭堆叠,在画面上方构成厚重雄壮的围堵气势。唯有清幽浩渺的江水在楼宇、坡岸和山间的留白中弯曲回旋,让六合万物天衣无缝。

4. 三出三归:广西—独秀山图

1905 年七月中旬,时任广西提学使的汪颂年邀齐白石游桂林,然后敞开了齐白石“三出三归”的旅程。“桂林山水甲全国”,广西境内的奇峰峻岭,令齐白石眼花缭乱,大开视野。1906 年春,齐白石在桂林过了年,计划要回家时,画了一幅《独秀山图》。齐白石在《独秀山图》题诗中写道:“笑看独秀如碑立,惋惜周遭没字痕。只要晚风残照候,一竿灯光乱星斗。”

独秀山坐落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内,是桂林最陈旧的名人胜迹,其孤峰突起,峻峭巨大,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在《独秀山图》中,齐白石以高远的仰视视角,以及皴笔交叠的浓墨,堆造出独秀山凹凸嶙峋、如碑耸峙、直插云霄的傲然气势。与独秀山比较,山脚下红绿设色的王城房子显得分外藐小。而山峰两边灰蓝交染的云海,更突显独秀山挺拔入云、绝世尘寰的矗立。

齐白石曾说:“我在壮年时代旅游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局势峻峭,我最喜欢。别处山水总觉不别致,就是华山也是雄壮有余秀美缺乏。我认为,桂林山水既雄壮又秀美,称得起桂林山水甲全国。所以,我生平喜画桂林一带景色,奇峰挺拔,平滩捕鱼,即或画些山居图等,也都是在漓江边所见到的。”可见桂林的奇山异峰最令齐白石赏识,也带给他最多的发明创意。

5. 四出四归:越南—绿天过客

绿天过客·借山图册 30cm×48cm 纸本设色 约1907 年 北京画院藏

1907 年春,刚春节不久齐白石就启航赶往广西钦州,赴约郭葆生并依旧教他的如夫人学画。在钦州住了不久,齐白石就伴随郭葆生来到与广西接壤的肇庆,旅游鼎湖山,欣赏飞泉潭后,又来到与广西毗连的高要县端溪、包公祠等处旅游。

钦州辖界与越南接壤,齐白石趁边远地方派兵巡查之机,随军抵达与越南接壤的东兴县,穿铁桥过北仑河南岸,便抵达越南的芒街。这是齐白石此生第一次有幸穿越国界,来到异国景色的越南游历山水。越南一片热带景色,数百株野蕉长满雨后春笋,映得漫天都成碧色,这生机盎然的现象激发了齐白石的发明愿望,所以他画了一幅《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之内。

齐白石在为《绿天过客图》题诗中写道:“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在这幅画中,齐白石以悠扬活动的线条勾画出一株株巨大茂盛的阔叶芭蕉,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芭蕉的叶脉,密叶之间寥寥几笔描画出串串芭蕉。蕉叶映衬间,显现出一幢双层阁楼三角形的坡状房顶,浓墨绘出阁楼两层房顶规整摆放的瓦片,淡褐色的墙面与细线勾勒的窗棂交融一体,芭蕉与阁楼在画面中的完美结合传递出安靖静寂的日子气息。

6. 五出五归:安徽—小姑山图

小姑山图·借山图册 30cm×48cm 纸本设色 约1909 年 北京画院藏

1909 年夏,四十七岁的齐白石与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从广西钦州启航,途径广州,到香港换乘海轮直达上海,过中秋后,再与纯培和良元坐火车去往姑苏虎丘和南京几处名胜玩耍,之后从南京乘轮船沿长江一路西行,路过安徽与江西接壤的小姑山,遂在轮船上画了一幅《小姑山图》,也收入《借山图卷》之内。

小孤山(又称小姑山)是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长江中的一座独立山峰,其孤峰屹立、形状特异,自古以“奇、险、独、孤”著称。南宋诗人陆游在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曾写到小孤山的奇秀之美:“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全国,然陡峭秀美皆不行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势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在《小姑山图》中,齐白石以简练且富于改变的皴笔勾勒出小孤山险恶挺拔的姿势,再以深褐与墨绿别离描绘出嶙峋山岩与葱郁山林的边界。山间和山顶的古刹以简笔细线勾勒,更增添了小孤山的险恶与人文颜色,它们与远岸的房子和树林遥遥相对,在六合留白间吟唱着一曲神妙的天然之歌。

二、远游归来 云间山居

1910 年,48 岁的齐白石完毕了“五出五归”的游历生计,遂回到家园开端了长达7 年的山居日子。人到中年的齐白石“期望终老家园,不再作远游之想”,他把湘潭县茹家冲的寄萍堂新宅安置好,以其为闲适的容身之所。每日读诗作词,从头书画拾掇《借山图卷》,就连故土老友廉石和仲言都称誉齐白石远游归来的绘画境地比曾经拓宽许多。这段绵长的隐居生计既是齐白石在阅历了“五出五归”对万千山水“饱游饮看”后的回味与沉积,也是他山水画发明走入新境地的重要转机。

白云红树图 106cm×32cm 纸本设色 约1910-1917 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收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白云红树图》就是齐白石1910 年至1917 年在湖南湘潭寄萍堂山居日子时期发明的。此画以大适意的方法,描绘了一幅红叶漫山的深秋现象。近景中,以深浅纷歧的朱红、洋红、赭褐与花青点染出颜色多变、层次丰厚的晚秋枫叶。树木枝干以淡墨描绘得倾斜倾倒,烘托出秋日山林的野趣和动感。中景,以悠扬婀娜的细线勾画出朵朵流云。流云之间,隐现出一簇簇绯红的枫叶与零散的房子,仿似画中楼阁如天上人间一般。前景中,几座墨蓝色的远山向天边顺次延伸,更增添了画作无限平远的意境。

早在“五出五归”前的1902 年,只要四十岁的齐白石从未作过远游之想,只想游走于湘潭邻近靠作画刻印挣钱养家,那时他就曾制作过一幅《白云红树图》,并在画中题诗:“我亦人称小郑虔,杏衫流浪感华颤。山林安得和平老,红树白云相对眠。” 在这幅画中,齐白石对红树、溪流、山峦、房子的形状描绘、空间布局以及透视联系都较为具象写实、遵从传统。而1910 年至1917 年制作的《白云红树图》则更为斗胆适意,在红树蓝山的现象中,寻求六合氤氲、万物一体的浑然意象。

正如白石老人所言:“胸中山水奇全国,删去描画手一双……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重复构思,不肯落入前人窠臼”这种“师法我心”的山水画发明抱负则在荣宝斋所藏的《山居图》中得到进一步提高:远山以粗暴凝练的笔触归纳为淡蓝和橙红两团色块,快笔点染的墨松矗立在橙红一片的大地上,唯有白墙黑脊的房子模糊能看到纵向安插的窗棂和横向摆放的瓦片, 画面营造出所达极致的精约与适意。

三、久居北京 山城归帆

1919 年春,因湖南境内比年军匪侵扰,已五十七岁的齐白石决议脱离湘潭老家启航北上,至此敞开了后半生近四十余年久居北京的客旅生计。身为异乡客,齐白石初到北京的日子并不安靖。他先是居住法源寺,后佃居龙泉寺邻近,再移居宣武门内石蹬庵,不久又迁居虎坊桥观音寺,又因直皖军阀之乱移居东城帅府园六号,后又搬至西四三道栅门六号,高华里一号等处暂居。几经周折,终究于1926 年在西城区跨车胡同十五号置办一所住宅,算是安家落户。虽然初到京城的日子寒凉艰苦,但各界师友的照应照顾也为齐白石送来精力上的安慰和发明上的创意。

秋山晚照图 153.7cm×41.6cm 纸本设色 约20 世纪30 时代中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收藏

民国闻名学者张伯桢在世时,曾多次约请齐白石前往北京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的“张园”(明朝袁崇焕新居)玩耍。那里虽在城市,却大有山林意趣。西望天坛森森古柏,一片苍翠欲滴。天晴时还能看到翠微山峰,挺拔云际。有时雨后初霁,落照残红,映得天半朱霞,绚烂成绮。远山近林,宛如天开画屏,百观不厌。齐白石曾常来这儿绘画消夏,扫荡身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秋山晚照图》与齐白石这段自述中所描绘的场景极端符合。画中以浓淡对照的翰墨描绘出两棵枝头开满粉红花朵的果树。树下以粗重的墨线填染靛蓝勾勒出块块碎石。远处山峰在绯红的残霞中显现出凹凸崎岖的沟壑,山脚下的房子在浅褐色的大地上留下深浅纷歧的影子。这幅颜色温暖、意蕴吉祥的画作好像正传达出20世纪30 时代齐白石在京城日子逐步安稳、画路日益流畅的舒爽心境。

山峡归帆图 137cm×39cm 纸本水墨 约20 世纪30 时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收藏

1936 年春,四川王姓武士诚邀齐白石入蜀地旅游景色。一再思忖下,他便决议携副室胡宝珠和幼子良止、良年从北京启航,顺路去宝珠四川酆都县回头桥胡家冲的娘家探亲。一路从汉口乘游轮,过湖南长沙、武陵,经重庆万县抵达四川嘉州登岸,在宝珠娘家驻留三日,伴随宝珠为其母上坟。归程途径重庆、成都、宜昌等地,玩耍了青城山、峨眉山,博览了三峡一带秀美的景色。此次行程颇有收成,令齐白石不由感叹道:“川中山水之佳,较桂林更胜一筹”,并作诗《过巫峡》一首,描绘他畅游重庆巫峡时亲见迷雾遮天、略感败兴的心境:“怒涛相击作春雷,江雾连天扫不开。欲乞赤乌拾掇尽,老夫原为看山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山峡归帆图》的发明创意源于齐白石此次途径巫峡时所见之景色。画中以强劲有力的浓墨枯笔勾勒出两山相夹、层岩重峦的山峡,再以悠扬幽曲的细线描绘出翻滚崎岖的江涛。一艘扬起白帆的孤舟从两山之间的缝隙中披荆斩棘急速前行。岸边的几株枯柳在春风中摇摆着还未发芽的枝条,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萧条之感,这或许也代表着七十四岁的齐白石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此生无复时机再度入川的悲惨心境。

草间蜂戏图 49.2cm×32.8cm 荣宝斋藏

齐白石曾在六十岁前后的日记中写道:“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凡。前清以青藤、大涤子外, 虽有好事者论王姓( 王翚)为画圣, 余认为匠家作。然余画山水绝无人赞许,中年仅自画《借山图》数十纸罢了,晚年绝笔。”虽然齐白石在20 世纪我国绘画史上的卓著成果首要展现在花鸟画范畴,但是自他1902 年四十岁开端“五出五归”,到1919 年五十七岁久居北京专攻花鸟,虽六十岁后鲜有山水画发明,但实际上他直到七十余岁高龄仍然坚持将外出游历所见之景绘为山水。这三十余年间,齐白石在山水画方面的造就仍然成果斐然。这必定要归功于“五出五归”为齐白石打开了一扇通往天然国际的鲜活之门,让他的山水画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独具立异。齐白石以共同的视角和特性的画法逾越了客观国际的外师造化,传递出内涵心象对国际万象的灵敏认知和情感体悟,然后描绘出逾越前人山水的另一番鲜活现象。

(本文作者任职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节选自《艺术品》2019-05 总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