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05-26 14:09:37  阅读:99307+ 来源:慈善公益报
首页

原标题:慈安桥 小康路上的致富桥

初夏的秦巴山区,绿树掩映、惠风和畅。是夜,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后柳古镇内的一处农家乐里,店主郑生兵送走了当天的最后一拨客人,锁上门,伴着汉江的低吟浅唱和含苞夏荷下的阵阵蛙声,径直朝西边的村子走去。

古镇西边的“彩虹桥”被夜幕映衬得熠熠生辉。相比于入夜后陷入沉寂的古镇,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有三两好友在此散步聊天,有的还拿出手机“打卡”拍照。郑生兵穿过人群,这样的场景他早已司空见惯,对于劳累了一天的他而言,此时此刻,河对面的家才是他最向往的地方。

“桥”——郑生兵似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这里原本没有桥。是这座慈安桥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桥,让古镇不再“孤寂”

“对面古镇搞得那么好,我们村却一点光都沾不上。办个农家乐却经常连门都开不了,早早转出去算了。”旧事重提,往昔的纠结、心痛犹在眼前。

那是2011年的夏天,借着后柳古镇蓬勃发展的机遇,郑生兵看准商机,用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在古镇投资办了一家农家乐,村里人都很羡慕。可好景不长,这农家乐却成了郑生兵的“心头痛”。

夏天,是后柳古镇最为热闹的季节。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夏天也是陕南山区的多雨季节。正是这雨,成为郑生兵理想与现实间难以填平的沟壑。

郑生兵居住的中坝村与后柳古镇被中坝河隔开。名字叫“河”,平日里只不过是一条水流潺潺的小溪,村民们进出村子尚可沿着路铺石蹚水而过。可一到夏季汛期,水量激增,河就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变成了阻拦中坝村村民与外界联通的“天堑”。

隔水而望,却无计可施。那时的郑生兵常常焦急地站在雨中,脸上挂着的不知道是泪水还是雨水。

“站在村子这边,都能看见对岸自家店门前有游客敲门,然后无人应答败兴而去,我这个老板只能干着急。”郑生兵回忆。

就在郑生兵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条消息让本已消沉的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听说要给咱村上修桥了。”那一晚,郑生兵彻夜未眠,这句话不时回荡在耳畔。

2012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援助下,石泉县慈善协会花费50万元在中坝村一组中坝河上修建了如今的这座慈安桥,并于当年6月正式建成投用。

“没有那座桥,这店可能早就开不下去了,慈安桥就是我的‘救命桥’。”5月27日,屋外又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农家乐里却座无虚席,郑生兵继续向店里的游客们讲述着自己与慈安桥的故事。

慈安桥建成后,本有些“孤寂”的古镇也一天比一天热闹,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主人。河对岸的中坝村和汉阴沟村的许多村民纷纷来到古镇开办起了农家乐、商店、民宿等。

“建桥前,我们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2019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1万余元,有的甚至一年能挣10多万元。”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学兴奋地说。

桥,告别冒险过河的上学路

生活在汉阴县双河口镇凤柳村的村支书白自军常说他早已看淡生死,涉险渡河被冲走的、在河边滑倒摔伤的、危重病人不能及时送医的……这些年,一幕幕都刻在了他的心里。

白自军的最后一双雨鞋已经许多年没有穿过了。多年前,雨鞋还是家中更换频率最高的消耗品之一。回忆起往事,这名村支书的脸上露出的是苦笑:“2014年以前,我这个村支书说白了就是个救援队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背人、驮物过河。”

凤柳村的村民大都居住在清泥河的东岸,而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导致两所学校和村里的耕地大多位于河流西岸。每当遇上暴雨、连阴雨,小河沟便出现冲击力很大的“竹筒水”,势如破竹,使人望而生畏,交通被完全阻断。

“我们村的孩子哪个没有被爸妈背着去上学过?可危险还是时不时发生。”直到村外的这座慈安桥建成,凤柳村颇具“特色”的“背上”上学路才彻底成为历史。

这座长24米的慈安桥建成于2014年5月。6年时间过去了,白自军想起建桥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当天夜里我特别高兴,和村里人喝了个大醉。”白自军回忆。

多年过去,凤柳村外又一座新慈安桥建成。上学路上的孩子们在桥上有说有笑。

“我这个村支书没干出多大成就。不过,想着改变了过去进出村子时那危险的行程,我就心满意足了。”站在桥上,白自军满意地笑了。

桥柱间,两只朱鹮落下稍作停留,嬉戏觅食,一派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风光。

桥,让小康路越走越宽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石泉县后柳镇长安村村民朱金成也坚定地认为,修桥是一件伟大的事,包括自家门前那座不起眼的慈安桥。

2012年,村民们集资修建这座连通石泉县后柳镇长安村与外界的桥时,每人出1500元,朱金成又多拿出1000元交到了村支书手中。“这是应该的,桥修好了大伙都受益,全村不知道能挣回多少个1000元。”村支书感动地收下。

“村里搞产业,可路不通,东西运输难,产业再多有什么用?”朱金成说。

“就你一个人多掏钱,不觉得吃亏?”

“没什么吃亏的,把桥早早修好,造福全村,对自己也有好处。”温室里,朱金成继续用桑叶喂着蚕。

2007年,朱金成开始养蚕,并把自家的地全部种上桑树。产量小时,把蚕运回村上和把蚕茧运出去的工作都是朱金成一个人用背篓完成的。可随着需求量和产量不断增大,朱金成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河把我们村与外界隔开,运输只能靠人力。一年五、六批次,每次运输雇人就得付500元的工钱。”朱金成说。

2019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援助下,年久失修的桥被重新翻修,朱金成的养蚕事业也越做越大。如今,朱金成一家靠养蚕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在朱金成的带动下,长安村的蚕桑养殖已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现有桑园70亩,每年养蚕250张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1.2万元。

一座座并不起眼的慈安桥,连接起了秦巴山区的村村落落,也让当地群众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据悉,慈安桥慈善品牌项目是由陕西省慈善协会1998年发起,截至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建成5328座慈安桥,投入资金5.51亿元,受益群众达220多万人。慈安桥真正成为了解决陕西省秦巴山区群众行路难、产业发展难、脱贫致富难等困难的“民心桥”“幸福桥”。(王希文 雷魏添 张辰)

原标题: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