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是社会责任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与许多著名的公司努力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使命一样,I Do一直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过去13年间,I Do品牌和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简称:I Do基金会)在艺术公益领域持续投入,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百科创新”发展路径。
在今年的画廊周北京,I Do基金会又举办了公益艺术特展和Art•Dream首届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倡导和支持艺术公益。
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企业如果想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口碑和认知的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锻造为核心竞争力。I Do品牌这家知名的时尚企业,坚守“为了爱,我愿意”的理念,将社会责任与商业成功紧密结合,树立了“温暖,爱,责任”的品牌形象。
以公益回应时代需要
今年4月,I Do基金会举办“I Do用艺术点亮梦想”“WILL”主题公益特展和Art•Dream首届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从中不难窥见,在企业的整个发展格局中,I Do已经将艺术公益放到了与商业成功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责任不仅成为I Do品牌发展的使命和担当,更被设定为自身发展的一条底线。
这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从13年前,I Do品牌就一直通过公益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在探索构建一套自己的可持续社会责任体系。
2008年,一封来自中国海拔最高的小学之一——措勤小学的求助信,让I Do和藏区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切实了解到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儿童教育普遍存在的困难后,I Do基金会决定长期关注西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将“爱心西藏行”作为长期公益项目。
为了“帮助那些有能力读书和深造的孩子,还有那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们,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开始自己的人生”,I Do从“授人以鱼”开始。
从一开始用物资解决最基本的温饱,到陆续翻新校舍改善基础设施,再到通过“水车行动”、“有爱就没有距离”、“情系阿里,让爱回家”、“心系西藏,助梦远行”、“小水滴,大梦想”等系列主题公益活动,I Do基金会坚持每年进藏为藏区学校和儿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授人以鱼”的行动很多企业和慈善组织都在做,I Do的价值百科在哪呢?随着一次次进藏开展公益项目,I Do逐步清晰了自己的慈善理想版图。
I Do 诞生于婚礼誓言,“情感”是品牌的核心基因。从 I Do 品牌创立开始,就非常注重产品设计的情感性和艺术性。通过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合作,I Do 打造出了真爱加冕系列、爱的叠加系列等经典艺术家合作款。
秉承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传递爱与美的情感与价值百科,I Do 一直在探索各种艺术赋能品牌的可能性。基于I Do对爱与美的追求,基金会开始不断尝试跟艺术启蒙相关的公益项目。
I Do基金会很早就实施了儿童美育教育援助项目“艺术关注计划”,通过在少数民族特色学校援建艺术教室、组织志愿者对学校师生进行专业培训等行动,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对艺术的理解与兴趣,以传承民族文化。
I Do基金会还调动企业的明星资源,邀请李云迪给普玛江塘小学孩子上音乐课,邀请演员贾静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艺术启蒙课……
2016年,李云迪给普玛江塘小学孩子上音乐课
自2008年至今, I Do基金会已先后对 5 万多名儿童实施了包括助学、医疗、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帮助,打造出“爱心西藏行”、“最美校服”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谈到企业的慈善义举,I Do基金会的发起人李厚霖曾经表示,有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才有I Do今天的发展。品牌造梦,公益暖心。I Do要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的、有价值百科的拥有良好社会口碑和认知的企业形象。中国的经济繁荣离不开民营企业。在国家强调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今天,I Do正通过社会责任方面的持续努力和付出对这个时代的需求给以最热烈的回应。
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公益模式
近年来,企业对于如何履行和实践社会责任都在进行认真思考,希望找到一个与自身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捐物捐钱,这样对社会的回报效果才能最大化,也更具有意义。
一直以来,艺术赋能被I Do作为公益的主要方向,这不仅与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相吻合,也与I Do“爱与美”的价值百科理念相契合。正是基于企业特色,I Do基金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公益创新模式。
“艺术才是真正关于人的教育,它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希望通过艺术启蒙教育,帮助边远地区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提升美育素养,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梦想。”李厚霖认为,艺术是能够帮助战胜贫困的重要手段,赋予了身处贫困中的人们以骄傲、自信与尊严。
高原的很多孩子心中都有个艺术梦,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追梦”的机会,基金会聚焦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启了“用艺术点亮梦想”项目:以艺术启蒙教育为主线,以走进去的“艺术家支教”、请出来的“艺术游学”、留下来的“艺术梦想班”为执行手段,传出去的“艺术公益展”为传播方式的四维体系,支持有艺术天分的“未来艺术家”,勇敢追求艺术梦想。
近四年,I Do基金会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试点,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青年艺术100等专业艺术机构合作先后邀请了近二十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赴西藏进行艺术家支教。
这些艺术支教活动可能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艺术技法的教学,而是从艺术启蒙、艺术理念认知、思想眼界开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艺术帮扶的公益活动。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邀请学校的师生代表到北京参展,开启他们的艺术圆梦之旅,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种选择的可能。
2021年拉萨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梦想班学生代表来京参展
在连续深耕的基础上,为了更系统、专业地为特殊儿童提升美育素养及技能,基金会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了I Do艺术梦想班,由参与支教的艺术家和学校老师联合推荐,学生自愿报名,已经初步招募了一批有一定基础和潜质的学生。
为了让世界听见西藏特殊儿童艺术梦想的声音,2019年10月、2020年9月,I Do基金会两次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用艺术点亮梦想——西藏特殊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展”,400余件西藏特殊儿童的作品现场展出,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西藏特殊儿童以及公益艺术的关注热潮。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在酒店、书店、民宿、商场、网红餐厅、品牌店面、政府机构、行业沙龙等举办了数十场微展,收获了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关爱。
在4月25日举行的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现场,I Do公益基金会宣布,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基地合作,将艺术家支教课程开发成艺术教学课件。为了发挥出艺术家支教课程的最大公益效能,基金会还推动成立公益艺术协作网络,基金会将与网络成员共享艺术家公益课程,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公益艺术协作网络的生态共享合作常态化。
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成立
社会责任让企业走向成功
如何通过公益的探索,构建一套社会责任体系,是每一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关于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形象。
在李厚霖看来,公益1.0时代是授之以鱼,直接帮助受助人群解决实际困难;公益2.0时代是授之以渔,帮助受助人群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方式;而公益3.0时代则要自我反哺,实现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也借此升级。
事实上,从物质帮扶、艺术启蒙到用艺术点亮梦想,依托企业优势,I Do公益基金会逐渐实现了这一升级转型——项目链条上的利益相关方实现了共赢。
孩子们获得了从艺术启蒙、艺术理念认知到思想眼界开拓等全方位的艺术帮扶;艺术家不仅是帮扶者,还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孩子们内心的纯洁善良让人动容,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让我去更加深刻的看待自己。“和基金会一起去学校进行艺术支教的艺术家王波表示。
艺术家和特殊儿童碰撞产生了更多的“艺术”画作。4月16日,“I Do用艺术点亮梦想”“WILL”主题公益特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展出的作品不仅有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 • I Do艺术梦想班学生的创作,还有刘晓辉、冷广敏、蒲英玮、杨伯都、赵赵、郑国谷等六位艺术支教导师的作品。
2020年赴拉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艺术支教的艺术家刘晓辉与学生们
这些作品是2020年秋,I Do基金会携手六位艺术家奔赴西藏拉萨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后,艺术家和孩子们互为激发、各自创作的。
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基金会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自我造血的生态闭环:与国内知名品牌公司联手开发基于孩子们创作的 IP 衍生品;通过社群运营、公益市集等方式,定向为孩子们的画作、衍生品找到买家,筹集善款;通过互联网筹款平台、微信小程序等,与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合作筹集项目善款;艺术家参与支教后创作艺术作品捐赠给I Do基金会,定向邀约艺术藏家、爱好者,通过爱心义卖为艺术家捐赠画作及孩子们的画作找到更好的收藏家……
公益和艺术的壁垒被打破,专业的艺术创作活动进入公益领域,不但赋能了公益和受助对象,还带来了极富正能量的品牌效应,也为I Do这样以追求美为使命的企业带来不断的灵感源泉。“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平台和模式,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进来,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多项目,帮助更多儿童拓展梦想。”李厚霖强调。
原标题:IDo社会责任探索打通艺术公益品牌共赢之路